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,咸豐眼看北京頂不住了,於是帶著慈禧等人逃往了避暑山莊,把爛攤子留給了鬼子六奕沂。不過英法聯軍還是打進了北京,洗劫了圓明園。本來簽完協議咸豐就準備回來了,沒想到咸豐帝身體逐漸變壞,永遠的留在了那裡。
這也是第一次北京淪陷,到了第二次的時候,竟然又有慈禧。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了,這一次的陣勢比英法聯軍更厲害,慈禧沒有辦法只能帶著光緒等一眾人逃往了西安,一直到辛丑條約簽訂,籠絡了洋人,慈禧才回到北京。
咸豐往承德跑,慈禧往西安逃,如此狼狽為什麼還不遷都?
首都淪陷,這對於大清乃至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能接受的事。畢竟首都是一個國家的「心臟」和「大腦」,整個國家的管理機構都只首都,一旦首都被貢獻,很有可能這個國家就不復存在了。
畢竟北京距離大海太近,尤其是近代的大清面臨的主要威脅就是海上,一旦讓敵人打到大沽口,那麼打進北京只是時間問題。
其實清廷從上到下也都清楚,他們對於八旗兵的實力也了解。所以清廷從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,也瀰漫著遷都的聲音。
有人建議「還都盛京」,也就是遷回瀋陽,這也是清朝入關前的都城,不過這樣的話,對於清朝的統治是極其不利的,對南方的控制力會下降。
更多人建議遷都西安。西安倒是個不錯的選擇,至少從國防的角度考慮,少了海上的威脅。但客觀地說,西安在當時的經濟遠不能和東南各省相比,畢竟清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早已代替了路上絲綢之路的輝煌。
咸豐對於遷都也是默認的,畢竟他身邊本來就不好,讓他這樣來回顛簸也是個事,不過遷都不是說說而已,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,結果沒等到,咸豐就去世了,這件事也就耽擱下來了。
慈禧掌權後,對於遷都一事並不熱衷,一方面是慈禧以及恭親王和洋人打得火熱,也明白了洋人的目的並非推翻清廷,而是獲取更多的利益而已。
另一方面清廷也確實沒錢,長期的割地賠款,早已使得清廷國庫空虛,沒有錢怎麼可能進行如此大的工程呢?
當然了,我們也知道李鴻章是力主海防的,他也看透了這個問題,也開始興建大清的海軍事業。為此李鴻章甚至不惜放棄新疆,還和左宗棠展開了一場「海防」和「塞防」的爭論。
而洋人戈登,也就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洋槍隊隊長,在離開中國前,也曾對中國提出了很多建議,其中之一就是遷都。他也認為北京會使得大清隨時隨地面臨洋人的威脅,對大清的國家安全是個巨大的隱患。
結果李鴻章的海防沒有起到任何作用,在甲午一戰中,辛辛苦苦建立的海軍全軍覆沒了。
庚子國難中,北京又一次被攻破,慈禧無奈之下只能遠走西安。不過庚子國難後,清廷沒有了遷都的可能,辛丑賠款壓得清廷喘不過氣,全國各地到處都是用錢的地方,根本不可能用到遷都身上。
可笑的是這兩次慈禧都親身經歷。第一次的時候他是作為咸豐的老婆,第二次的時候她是實際統治者。
當然了,對於清廷來說,遷都只是被動的逃避而已,即便遷回關外或者西安,如果不從根本上考慮如何增強實力的話,那麼遷到哪都是白搭。
咸豐往承德跑,慈禧往西安逃,如此狼狽為什麼還不遷都?
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,咸豐眼看北京頂不住了,於是帶著慈禧等人逃往了避暑山莊,把爛攤子留給了鬼子六奕沂。不過英法聯軍還是打進了北京,洗劫了圓明園。本來簽完協議咸豐就準備回來了,沒想到咸豐帝身體逐漸變壞,永遠的留在了那裡。
這也是第一次北京淪陷,到了第二次的時候,竟然又有慈禧。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了,這一次的陣勢比英法聯軍更厲害,慈禧沒有辦法只能帶著光緒等一眾人逃往了西安,一直到辛丑條約簽訂,籠絡了洋人,慈禧才回到北京。
咸豐往承德跑,慈禧往西安逃,如此狼狽為什麼還不遷都?
首都淪陷,這對於大清乃至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能接受的事。畢竟首都是一個國家的「心臟」和「大腦」,整個國家的管理機構都只首都,一旦首都被貢獻,很有可能這個國家就不復存在了。
畢竟北京距離大海太近,尤其是近代的大清面臨的主要威脅就是海上,一旦讓敵人打到大沽口,那麼打進北京只是時間問題。
其實清廷從上到下也都清楚,他們對於八旗兵的實力也了解。所以清廷從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,也瀰漫著遷都的聲音。
有人建議「還都盛京」,也就是遷回瀋陽,這也是清朝入關前的都城,不過這樣的話,對於清朝的統治是極其不利的,對南方的控制力會下降。
更多人建議遷都西安。西安倒是個不錯的選擇,至少從國防的角度考慮,少了海上的威脅。但客觀地說,西安在當時的經濟遠不能和東南各省相比,畢竟清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早已代替了路上絲綢之路的輝煌。
咸豐對於遷都也是默認的,畢竟他身邊本來就不好,讓他這樣來回顛簸也是個事,不過遷都不是說說而已,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,結果沒等到,咸豐就去世了,這件事也就耽擱下來了。
慈禧掌權後,對於遷都一事並不熱衷,一方面是慈禧以及恭親王和洋人打得火熱,也明白了洋人的目的並非推翻清廷,而是獲取更多的利益而已。
另一方面清廷也確實沒錢,長期的割地賠款,早已使得清廷國庫空虛,沒有錢怎麼可能進行如此大的工程呢?
當然了,我們也知道李鴻章是力主海防的,他也看透了這個問題,也開始興建大清的海軍事業。為此李鴻章甚至不惜放棄新疆,還和左宗棠展開了一場「海防」和「塞防」的爭論。
而洋人戈登,也就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洋槍隊隊長,在離開中國前,也曾對中國提出了很多建議,其中之一就是遷都。他也認為北京會使得大清隨時隨地面臨洋人的威脅,對大清的國家安全是個巨大的隱患。
結果李鴻章的海防沒有起到任何作用,在甲午一戰中,辛辛苦苦建立的海軍全軍覆沒了。
庚子國難中,北京又一次被攻破,慈禧無奈之下只能遠走西安。不過庚子國難後,清廷沒有了遷都的可能,辛丑賠款壓得清廷喘不過氣,全國各地到處都是用錢的地方,根本不可能用到遷都身上。
可笑的是這兩次慈禧都親身經歷。第一次的時候他是作為咸豐的老婆,第二次的時候她是實際統治者。
當然了,對於清廷來說,遷都只是被動的逃避而已,即便遷回關外或者西安,如果不從根本上考慮如何增強實力的話,那麼遷到哪都是白搭。